遊記分享

share

飛往南印度:新航體驗、金奈入境與馬哈巴利普蘭世界遺產與當地日常風景


這趟南印度之旅正式啟程,今天的行程基本上就是坐飛機、轉機、再坐飛機,從桃園機場出發,經新加坡轉機,最終抵達印度泰米爾納德邦的首府——金奈(Chennai)。雖然整天都在移動,但飛機上的美食、新航的服務、以及 Maggie 堪比藥局的行李,都讓這趟長途飛行充滿話題性。
 
   
 
出發前,我們在貴賓室稍作停留。熟悉的新加坡航空(SQ)已經多年未搭乘,這次再度體驗,還是熟悉的味道、熟悉的高品質。長時間飛行,機上餐點就是一切,畢竟吃得滿意,旅程才有開始的動力。飛機上的餐點要在高空壓力與有限的加熱條件下,還能端出不發黑、不乾柴、甚至還能保留鮮嫩口感的食物,確實是門技術。而新航的表現果然沒讓人失望,每一道菜色都感受得到用心。
 
   
 
飛機落地新加坡後,樟宜機場依然是熟悉的模樣,乾淨、寬敞、動線清晰,完全就是「亞洲機場天花板」。走在機場內,還能看到身穿橘紅色袈裟的僧侶悠然走過,一瞬間彷彿已經踏進南亞的文化氛圍。但此時真正讓我佩服的,還是 Maggie 的準備功夫,她這次不僅帶了行李,還像是帶了一整間藥局。
 
 
 
細數她準備的各項藥品及急救用品:克流感、感冒抗生素、諾羅病毒藥、硝酸甘油舌下錠、牙科用藥,甚至連 OK 繃、優碘、酸痛貼布都應有盡有。
我忍不住問:「這樣應該夠了吧?」結果 Maggie 還補充:「電解質粉、正露丸、維他命 C 發泡錠、體溫計,還有旅外醫療專機保險也買好了,就連水都自己帶了!」這架勢,看來就算我們到了南印度,一天內感冒、拉肚子、扭傷、甚至突發低血壓,都能原地自救,根本不需要當地醫院。
玩笑歸玩笑,我仍感謝她為我們這趟旅程所做的貼心準備,並祈禱我們這次的旅行能平安順利。
 
飛往金奈的航班是夜間班機,落地後,機場內部的設施相較於樟宜機場就顯得樸素許多,入境通關雖然順利,但印度英語的口音成了第一個需要適應的挑戰。Maggie 由於在辦完電子簽證(e-Visa)後又換了新護照,因此必須同時出示新舊兩本護照,讓通關時間稍微拉長了一些。我站在一旁等候,耳邊全是濃濃的印度口音,認真聽了一分鐘後,還是沒完全搞懂對方在說什麼,這讓我開始懷疑這趟旅程的溝通挑戰會不會比想像中還要大。
 
總算踏出機場,夜晚的金奈空氣中帶著濕熱的氣息,街上車水馬龍,喇叭聲此起彼落,歡迎我們進入印度的世界。這才只是旅程的開始,未來的十幾天,肯定充滿驚喜與挑戰。
 
   
 
今天正式開始南印度的探索,我們先在金奈市區參觀今日聖教堂(San Thome Cathedral)和港口博物館。這座 16 世紀由葡萄牙人興建的天主教堂相傳是耶穌門徒聖多默(St. Thomas)的長眠之地,對基督徒而言是重要的朝聖地。教堂內部莊重簡樸,與外頭喧囂的街景形成鮮明對比。接著來到港口博物館,這裡展示了金奈作為南印度貿易重鎮的歷史,從古代商隊到殖民時期的貿易往來,一步步見證這座城市如何成為南印度的門戶。
 
   
 
隨後搭車沿著東海岸公路向南前進,前往馬哈巴利普蘭(Mahabalipuram)。一路上,街景越來越有南印度的味道,穿著傳統紗麗的婦女、滿街的機車、牛車、嘟嘟車,以及無處不在的街邊攤販,畫面五彩繽紛又充滿生氣。
 
   
 
在印度,換錢也是種文化體驗。Maggie 握著剛換好的盧比,開心地說:「錢一換,我們就變有錢人了!」畢竟幾張美金換下去,瞬間得到厚厚一疊 500 盧比紙鈔,感覺像是財富自由了。但現實是殘酷的,這些紙鈔看似很多,實際價值其實也就那樣,這場「短暫的富豪夢」來得快,消失得更快。
 
   
 
沿途還聽導遊分享了一個印度的社會現象——這裡的公車不允許掛窗簾。原來,過去曾發生婦女在公車內遭受侵害的案件,因此政府強制規定所有巴士窗戶都要保持透明,讓車內一覽無遺,以減少犯罪。這樣的政策讓人一時無法適應,但也反映了印度社會在安全問題上的努力與挑戰。
 
   
 
來到馬哈巴利普蘭,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阿周那的苦行(Arjuna’s Penance),這座長 30 公尺、高 15 公尺的巨大岩石雕刻,刻畫了印度史詩《摩訶婆羅多》中的場景。整塊岩壁上滿是象群、神祇、苦行僧和半人半蛇的納迦(Nāga),雕工精細,難以想像這是 1300 多年前的作品。這片世界上最大的海邊岩雕,見證了帕拉瓦王朝的藝術巔峰。
 
 
 
午餐時,我們特地品嚐了當地特有的多薩(Dosa),這是一種薄脆的米麵煎餅,帶有淡淡的鹹味與麵粉香,通常搭配各種椰子醬與咖哩一起吃。但 Maggie 覺得單吃就很好吃,不需要額外的調味。南印度的飲食文化與北印度明顯不同,這裡的料理少了濃厚的奶油與重口味咖哩,多了椰子、米食與香料的清爽風格,讓人一試成主顧。
 
 
下午來到海岸神廟(Shore Temple),這座 7 世紀的石刻廟宇直面孟加拉灣,是印度現存最古老的石雕廟之一。據說,過去這片海岸曾經有七座類似的寺廟並列,如今只剩這座倖存,成為歷史的見證。海風長年侵蝕著石雕,讓建築呈現出歲月的痕跡,但依舊能感受到當年帕拉瓦王朝對濕婆(Shiva)與毗濕奴(Vishnu)的虔誠信仰。
 
   
 
在寺廟與遺跡間穿梭時,路邊的小吃攤吸引了我們的注意。攤販們賣著醃漬水果、炸豆點心,還有用酸甜醬料拌過的小黃瓜,看起來頗具當地特色。Maggie 盯著攤位上的小吃,看了又看,最後還是決定:「看看就好。」畢竟這趟旅程才剛開始,還沒準備好與腸胃來場硬仗。
 
     
 
離開馬哈巴利普蘭後,車子繼續向南行駛,前往有「小法國」之稱的彭第伽麗(Pondicherry)。這座城市擁有濃厚的法式風情,鵝卵石街道、歐式建築與悠閒的海岸風光,與印度典型城市的混亂與喧囂形成強烈對比。還沒抵達,就已經能想像那種獨特的異國交融氛圍。
 
   
 
回到飯店前,導遊再次提醒:「刷牙、漱口,一定要用礦泉水!」這條規則對於初次來印度的旅客來說,絕對是生存關鍵之一。南印度的第一天,就這樣在歷史遺跡、文化衝擊,以及對飲食與水源的高度戒備中,畫下句點。這趟旅程,才剛剛開始。
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