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正式開始南印度的探索,我們先在金奈市區參觀今日聖教堂(San Thome Cathedral)和港口博物館。這座 16 世紀由葡萄牙人興建的天主教堂相傳是耶穌門徒聖多默(St. Thomas)的長眠之地,對基督徒而言是重要的朝聖地。教堂內部莊重簡樸,與外頭喧囂的街景形成鮮明對比。接著來到港口博物館,這裡展示了金奈作為南印度貿易重鎮的歷史,從古代商隊到殖民時期的貿易往來,一步步見證這座城市如何成為南印度的門戶。
隨後搭車沿著東海岸公路向南前進,前往馬哈巴利普蘭(Mahabalipuram)。一路上,街景越來越有南印度的味道,穿著傳統紗麗的婦女、滿街的機車、牛車、嘟嘟車,以及無處不在的街邊攤販,畫面五彩繽紛又充滿生氣。
在印度,換錢也是種文化體驗。Maggie 握著剛換好的盧比,開心地說:「錢一換,我們就變有錢人了!」畢竟幾張美金換下去,瞬間得到厚厚一疊 500 盧比紙鈔,感覺像是財富自由了。但現實是殘酷的,這些紙鈔看似很多,實際價值其實也就那樣,這場「短暫的富豪夢」來得快,消失得更快。
沿途還聽導遊分享了一個印度的社會現象——這裡的公車不允許掛窗簾。原來,過去曾發生婦女在公車內遭受侵害的案件,因此政府強制規定所有巴士窗戶都要保持透明,讓車內一覽無遺,以減少犯罪。這樣的政策讓人一時無法適應,但也反映了印度社會在安全問題上的努力與挑戰。
來到馬哈巴利普蘭,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阿周那的苦行(Arjuna’s Penance),這座長 30 公尺、高 15 公尺的巨大岩石雕刻,刻畫了印度史詩《摩訶婆羅多》中的場景。整塊岩壁上滿是象群、神祇、苦行僧和半人半蛇的納迦(Nāga),雕工精細,難以想像這是 1300 多年前的作品。這片世界上最大的海邊岩雕,見證了帕拉瓦王朝的藝術巔峰。
午餐時,我們特地品嚐了當地特有的多薩(Dosa),這是一種薄脆的米麵煎餅,帶有淡淡的鹹味與麵粉香,通常搭配各種椰子醬與咖哩一起吃。但 Maggie 覺得單吃就很好吃,不需要額外的調味。南印度的飲食文化與北印度明顯不同,這裡的料理少了濃厚的奶油與重口味咖哩,多了椰子、米食與香料的清爽風格,讓人一試成主顧。
下午來到海岸神廟(Shore Temple),這座 7 世紀的石刻廟宇直面孟加拉灣,是印度現存最古老的石雕廟之一。據說,過去這片海岸曾經有七座類似的寺廟並列,如今只剩這座倖存,成為歷史的見證。海風長年侵蝕著石雕,讓建築呈現出歲月的痕跡,但依舊能感受到當年帕拉瓦王朝對濕婆(Shiva)與毗濕奴(Vishnu)的虔誠信仰。
在寺廟與遺跡間穿梭時,路邊的小吃攤吸引了我們的注意。攤販們賣著醃漬水果、炸豆點心,還有用酸甜醬料拌過的小黃瓜,看起來頗具當地特色。Maggie 盯著攤位上的小吃,看了又看,最後還是決定:「看看就好。」畢竟這趟旅程才剛開始,還沒準備好與腸胃來場硬仗。
離開馬哈巴利普蘭後,車子繼續向南行駛,前往有「小法國」之稱的彭第伽麗(Pondicherry)。這座城市擁有濃厚的法式風情,鵝卵石街道、歐式建築與悠閒的海岸風光,與印度典型城市的混亂與喧囂形成強烈對比。還沒抵達,就已經能想像那種獨特的異國交融氛圍。
回到飯店前,導遊再次提醒:「刷牙、漱口,一定要用礦泉水!」這條規則對於初次來印度的旅客來說,絕對是生存關鍵之一。南印度的第一天,就這樣在歷史遺跡、文化衝擊,以及對飲食與水源的高度戒備中,畫下句點。這趟旅程,才剛剛開始。
--